(一)大家好才是真的好
喝了几年信阳毛尖,从一两千多的所谓纯芽到一百多的口粮茶都喝过,作为铁杆信阳毛尖茶客,常年混迹于茶商、茶农和茶客活跃的贴吧里和微信群里,发现关于市场上一些有趣现象,“山头主义”就是一个。
“山头主义”只是个形象说法,代表了部分茶商茶农当前的惯性营销思路。
“山头”式的营销模式,只有个性,没有共性,突出自我,没有大家,殊不知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”,茶饮市场是非常大的,消费需求也各有各的层次,你自己的“好”,不能以抹杀别人为基础,更不能以误导消费者为基础。打个不恰当的比喻,就像职场上的小团体,对团队的整个发展极为不利,说严重点是内耗,对外影响的是整个信阳毛尖的品牌形象,客观上导致了假茶外地茶泛滥,进一步拉低信阳毛尖的江湖地位,最终进入恶性循环,茶农,茶商,茶客很受伤,但是,拜谁所赐呢?
(二)走出山头其实是走出营销误区
在解析这个问题之前,首先澄清一下,所谓的山头主义,并不是要抹杀茶产区的“小环境”差异,抹杀品质差异。这里所说的“恶性循环”,是指在目前的营销环节,我们所欠缺的因素:
一个品牌。所谓的一个品牌,当然是指信阳毛尖了,信阳毛尖是一个公共品牌,产区内的茶商茶农都是这个公共品牌下面的“子品牌”,“ 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 ”?公共品牌需要产区内茶商茶农共同来维护。当前信阳毛尖品牌力不断受到冲击,既有外部因素,也有内部因素,与其花费巨大代价教会消费者去“辨假”,不如认真做茶,树立品牌,用“立真”来打假。
一个标准。一个标准,不多说,信阳毛尖的国标大家都知道;标准建立的目的是什么?我想这个“标准”其实是个中庸的结果,兼顾差异,突出亮点。可以在技术上进行研究探讨,但这不属于在营销环节需要大肆宣传的东西,甚至以宣传为目的进行标新立异式的“创新”。
一个口径。一个口径是什么?作为一个河南人,信阳毛尖的老茶客,看了太多为了拔高自己产品而有意无意的诋毁、抹杀、淡化产区内其它兄弟品牌的销售话术,殊不知这种销售话术实在是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”的做法。其弊端除了混淆视听外,更容易脱离初心,自断退路。为此,要做到“一个口径”,需要在日常的营销活动中不忘初心,避免以下几点:
首先,喝茶学术化。这真的是一个消耗品牌力的大杀器,喝茶学术化只能留住一小部分有特殊癖好的人。除了这一小部分资深茶客,大部分茶客的需求很简单:在预算内买适合自己口感的茶,仅此而已,“标准”和“山头”之争越厉害,茶客越会在不同的吆喝声中晕头转向。
想想看,简单的一杯茶,一个茶客买茶前要去“做功课”,挑选产区,分辨“真假”,认识“芽和叶”的区别,卖方越是说得“天花乱坠”,买方越是将信将疑,你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茶最正宗,我扭过身就拍照发网上咨询。 深入的技术讨论是好的,但那是研发中心的事儿,茶客只管拿了就走,拆开就喝。
喝茶之累,累在活生生将喝茶变成了学术研究,失去了本心,买卖双方互不信任,沟通效率低下,销售转换成本高。
第二,还要避免复杂化的仪式,茶道是一门学问,“茶道”和倒茶是两码事,你跟需要倒茶喝的老百姓大讲茶道,不如教他们如何倒茶更实惠,不会让人觉得虚头巴脑,净说些自己都不一定信的玩意儿。
第三,走高端化路线。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,但也不能一边把一个品牌炒作成奢侈品,一边埋怨假茶泛滥吧。
第四,神秘化。除了研发中心,你见过谁对着一片树叶研究它的产地,产区,标准?
(三)谁才是消费茶的主力部队
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,这句话本身就说明了茶饮消费的主力军是谁。茶本身只是和柴米油盐列为一体的日常消费,只有避免走以上几点路线,化繁为简,稳定品质,走个性化的品牌路线,最终市场会越来越宽。
关于品牌化,曾经流传一句话:“万家茶企不如一个立顿”,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完全科学的,当然立顿肯定有我们可取之处,接下来浉河港官网商城会在相关文章中试述“万千茶企”和立顿的营销模式区别,期望我们在探讨一起进步。
更多有关信阳毛尖、信阳毛尖茶的资讯请关注:http://www.shihegang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