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个月,信阳茶农赵凡国在郑州继续“摆擂”,希望以这种方式,扭转市场上对信阳毛尖“小浑淡”(芽小、汤浑、味淡)的印象。
信阳毛尖本来是汤清味醇,为啥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?从事信阳毛尖生产销售30多年的资深茶商解释了这个问题。
一位茶农的坚守
赵凡国继续摆擂“斗茶”
这几天,信阳茶农赵凡国依旧在郑州春来茶城摆擂斗茶。
按照计划,他为期一个月的斗茶期限已经到了。这么长时间,他贴时间贴茶叶,目的就一个,“想让人了解真正的信阳毛尖。”
一到傍晚,春来茶城大部分店面都关门了,赵凡国长时间坐在那里,也很难等到一个上门的茶客。
这一个月来,上门“斗茶”的人并不多,但赵凡国接到了不少咨询电话,他不厌其烦地在电话里讲述,总觉得多一个人明白也好。
不过,也有让他兴奋的事。河南省茶叶协会提供的店面延期让他继续斗茶;前几天,焦作市茶叶协会的人专门邀请他去讲课。
对于这样的“茶痴”,很多人表示佩服,“多亏有他这样的人,愿意坚持做这件事。”堪称信阳毛尖“元老”级人物的刘祥国说。
一次失败的尝试
传统毛尖挤不进郑州市场
今年70岁的刘祥国,是信阳光州茶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,也是潢川光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。
2006年,刘祥国开始进入郑州市场,只坚持了五六年就关门了。原因就是他做的一直是汤清色绿、香高味醇的传统信阳毛尖,而郑州市场上常见的都是“小浑淡”。
刘祥国专门找了原因。在他看来,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,郑州人很少喝信阳毛尖,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郑州才成为信阳毛尖的一个重要市场,而当时他们这些“元老”把眼光放到外地,等到重视起来的时候,发现郑州市场早已被“小浑淡”占领了。
“也就是说,郑州消费者开始尝到的毛尖就是‘小浑淡’,认为这就是信阳毛尖,等到大家心里形成了这样一种标准的时候,我们再想扭转,就非常困难了。”刘祥国说。
市场“将错就错”
不当的工艺“捧出”了浑汤茶
刘祥国说,上世纪90年代之前,传统的信阳毛尖一直坚持一芽一叶,汤清味醇,这种情况发生改变,是1996年前后。
他说,传统信阳毛尖本来一直是手工制茶,到1996年前后,由于大量人员外出打工,导致制茶人手严重不足,再加上当时开始流行机械化,而信阳毛尖引入的机械,用的多是龙井和六安瓜片的工艺,由于在外形和制作上有差别,导致很多掌握不了工艺的茶农制作出了大量的浑汤茶,虽然后来信阳毛尖有了自己的机械,但这种情况仍旧难以改观。
到了近几年,为了追求外形好看,茶商们开始大量收购独芽茶,导致后来渐渐形成了“小浑淡”的标准。
对于刘祥国的说法,赵凡国看来,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是否掌握了炒制工艺。如果没有掌握炒制工艺,不管是手工制茶,还是机械制茶,都可能出现浑汤茶。
一位茶学博士的担忧
“小浑淡”会毁了信阳毛尖
河南农业大学茶学博士贺魏专门解释过为啥有的信阳毛尖汤会浑,她说,这是制作过程中揉捻过度造成的。
刘祥国认为,现在“小浑淡”卖价很高,但并不能代表信阳毛尖的最高水准。“做出好喝又不贵的茶,才能让信阳毛尖更加具有竞争力。”
中国著名茶叶专家欧阳道坤,此前曾任信阳毛尖集团副总经理,撰写过诸多关于信阳毛尖的文章。
在他看来,如果继续坚持“小浑淡”的标准,就是把信阳毛尖推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。
赵凡国说,他做这一切,就像是一个人爱极了某样东西,不允许别人说它不好。“我这一辈子,就是痴迷茶,不能接受别人把好的说成坏的,坏的说成好的。”
更多有关信阳毛尖、信阳毛尖茶的资讯请关注:http://www.shihegang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