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阳,古称义阳、申州,又称申城。起初,是因茶而认识信阳这座城市。当查阅她的相关信息时,偶然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称谓。魔幻迷都之上海与千年古城的信阳之间,因一个周正通达的“申”字而联系在了一起。今天,我来讲讲一个申城人在申城的遇见。
也许是寻茶的执念感动了茶本身,去岁今春两访信阳,都赶上了茶树抽出新茸,摘鲜焙芳之时。依山一路升高,远处的南湾湖在光线折射下,漾出耀眼的光芒。当转出最后一个弯道后,一片春光烂漫。信阳毛尖核心产区之一的何家寨即是在此。越过民居,目光所及,茶园遍山,绿意盎然。大踏步上山,尽情地呼吸春天的气息。俯身凑近茶树,摘一新梢,入口咀嚼,生涩清冽,旋而回甘。这是信阳毛尖的当家品种—旱茶。
何家寨因为交通极为不便,使其成为信阳发展相对缓慢的地方;也正因为交通的不便,使得何家寨的茶园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。信步其间,阵阵鸟语花香;站在山顶,更是一派静谧。俯视整个何家寨,茶丛遍布山野郁郁葱葱,香兰蕙芷缤纷陆离,古朴的老宅点缀在这幅美景之中。要说何家寨有何欠缺,可能就是水资源的匮乏,冰霜雨雪成其主源。这也可能是制约何家寨发展的原因之一吧。我远眺地平线,极目之处便是途中所见到的豫南明珠——南湾湖。如果有一天可以引水至此,何家寨的光景将变得何等绚烂?思绪飘散,我想“旱茶”的意义可能就是来源于此吧。
信阳的茶,加工极具特色。可以分为传统与机械化两种方式,而两种方式往往交替使用,并行不悖。
传统的方式,按筛分—摊放—生锅—熟锅—初烘—摊凉—复烘—毛茶整理—再复烘。
现代的机械化加工则遵循筛分—摊放—杀青—揉捻—解块—理条—初烘—摊凉—复烘。
采下的鲜叶先进行筛分,按嫩度依次筛分出小芽(一芽)、大芽(二芽)和娄头,小芽最为细嫩,价格一般为大芽的一倍。分级之后的鲜叶再分别付制,最终分成三个等级的毛尖茶进行出售。
制茶师傅为人非常有趣,用标准的信阳土话与我交流,全然不把我当外人。我亦比较会自嗨,竟也模仿起了当地口音说着蹩脚的信阳普通话。碰见像我这般求知欲强,又如此认真的申城人,他如数家珍般地为我讲解加工流程。详细、透彻!师傅大概被我的认真劲儿给感动了,一直琢磨着要送些纪念品给我。我心里想,会不会是茶呢?最终,他送了我一支长约2米的茶把子,说“慢慢用着”……
信阳的茶,喝法也颇为讲究。若要感受她的好,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用信阳当地的泡茶法。取出玻璃杯,烫杯、投茶、沸水冲入1/3、旋而弃水、再行泡茶1/2、静置30秒,感受茶叶透发的香气,轻轻咂饮一口,最后才冲至七分满,这样,一杯色香味俱佳的毛尖茶就泡好了。这样泡出来的毛尖才是真正的信阳味道。
凑近杯口轻嗅,毛尖的鲜嫩香气沁人心脾,清香中带着花香隐隐透着栗香,馥郁芬芳;芽叶在杯底节奏感十足地缓缓舒展开来,由翠绿色变为嫩黄绿色;细嫩的白毫遨游在蜜黄透亮的茶汤中,独具风骚;啜饮一口,鲜浓爽适的感觉充盈整个口腔;片刻闲余,齿颊留香,甘甜生津,余韵绵绵不绝,久久不散。这才是大山茶特有的山场气!续了三四开的水,茶汤滋味仍然浓郁。信阳味道,讲究!
一天辛勤劳作,闲下一会功夫,浅咂两盅小酒,扒拉几口饭菜。稍晚,围坐灯光之下,笑语身边趣事,人手一把镊子,低头贴近茶堆,闻着鲜嫩茶香,拣除方片杂质。以茶为生的农人,生活的日常无外乎此,平静的时光中透着生活的智慧。入夜,细雨落了下来,滋润着何家寨的茶园。新泡一杯毛尖,再次回味信阳。
无论走到哪里,都会有一杯浓浓的信阳毛尖。无论行脚何处,总会有恰到好处的甘甜滋味。独具特色的信阳毛尖冲泡,让毛尖的韵味久久不褪。充满智慧的信阳毛尖制作,使毛尖的品质源远流长。她每每在不经意间,给到我惊喜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