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在冲泡茶叶时,往往习惯把第一泡茶水倒掉。这称之为“洗茶”。“洗茶”自古有之。很多时候,我们可能把它理解为泡茶程序当中的一个必备礼仪。实际上,洗茶真正的目的,在于除“去尘”之义外,还有“润茶、醒茶”之效,是为了更好地激发茶的香气和滋味。
【洗茶含义有两层】
1、一为洗去茶叶上的尘垢
由于茶叶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后需经过多道工序,才能制成可以饮用的团饼茶(唐宋时茶的样式)或片状散茶(明以后至今的茶的样式),其中杂有如茶灰、尘埃等物,经注入沸水倒掉,即可迅疾去除。这是洗茶的清洁卫生之功效。
2、二为洗去茶叶的冷气
茶叶又如何会有冷气呢?由于茶叶采摘加工后,一般不会马上饮用;特别是明代以后,茶叶加工方法发生重大变化,原先的蒸青团茶改制为散茶,刚加工完的茶叶火气较大,为避免上火,建议一般都要将茶叶在干燥的环境中保存一段时间,然后再饮用。而茶叶通过存放后,火气虽褪,却添冷气;如果存放时间较长,还会有陈气。
而近代以来,在贮存茶叶时,为保持茶叶的内质尽可能少的发生不利变化,常将茶叶存贮在冰箱中,这更增添了茶叶的生冷之气。此时,如果将茶叶拿来直接沏泡饮用,第一道茶的滋味和香气就不会好。就如人一样,熟睡一晚后,清晨刚起来尚有困意,没有精神;如果伸伸懒腰,活动一下,精神就提起来了。
茶叶也一样,存放一段时间后,也需要“醒一醒”。洗茶,就可以去一下茶叶的“困意”――生冷之气。经过洗茶后的茶叶再进行沏泡,其汤的香气、滋味,要较未经洗茶就沏泡的茶汤更佳。这就是醒茶。
【洗茶除了有“醒茶”作用外,还有“润茶”的效果】
中国明代以后,茶叶开始以整片鲜叶进行炒制(或烘制)。烘炒过程中,茶叶被揉捻挤压变形。这样制成的茶叶,在沏泡时必须先舒展开来,茶汁(即茶叶的有效成份)才能比较容易浸出。洗茶这一过程的加入,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。
因此,经过洗茶后再沏泡的茶汤,不仅香气和滋味无生冷、陈气,而且茶汤的品味能更快达到最佳效果。
由此可见,洗茶的目的,除了清洁卫生外,更主要的是为了去除茶叶的冷气和陈气,方便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,使饮用者能更好地品赏茶的香气、滋味。
现在进行茶叶加工制作的卫生情况已经有了更大改善,清洁茶叶已不再是洗茶的主要目的,“润茶、醒茶”才是洗茶最根本的意图。
【洗茶注意两事项】
1、洗茶时间不可过长
根据有关实验,茶的香气成分以及一些对有益人体的成分,如茶多酚、氨基酸、醚浸出物等,在第一次加水后3秒即开始浸出。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,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损失。因此洗茶时,建议水注入后应尽快将水倒水,不可停留过长时间,免得茶叶中有效成分的大量损失。
2、洗茶水温区别对待
名优绿茶采用早春嫩芽制作,如果以沸水洗茶,会破坏茶叶中的茶氨酸、维生素等有效成分,同时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在此过程中会大量挥发,从而影响后续冲泡的茶汤品质。因此,一般应采用低于80℃的开水进行洗茶操作。
而对于乌龙茶、黑茶而言,由于采用的是较为成熟的茶菁加工制作,因此可以采用沸水进行洗茶操作。
更多有关信阳毛尖、信阳毛尖茶的资讯请关注:http://www.shihegang.com
【洗茶之礼源唐宋】
唐宋之时,茶叶加工时是先将鲜叶蒸熟后捣碎,将碎茶制成团茶后再供烹煎饮用。唐时洗茶未成为一道专门的程序,洗茶主要表现为烹茶时去掉第一煮时的水沫,以其味不正,影响后面的饮用。陆羽《茶经·五之煮》中有:“第一煮水沸,弃其沫之上有水膜,如黑云母,饮之则其味不正”之说。
明代以后,制茶方法发生重大变革,由蒸青团茶变为烘炒制的散茶。茶叶不再蒸熟捣碎,而是整叶烘炒;饮用时不用煎茶,而改用热水沏泡。相应地,饮茶礼仪及其表现形式都随之有一定的变化,洗茶被单独列为煎茶的一个重要环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