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山毛峰的加工工艺,目前大一些的厂家,品牌茶,基本上都是机器加工的,只有少部分的农户还在坚持手工做,但是也跟清代时候的工艺,包括用的器具上有很大的不同。

制作黄山毛峰的传统工艺,有套做法叫“谢氏炒焙法”,是将 炒,揉,烘这三个环节连续进行的。其中关键是“三炒三揉三烘”。这个“三炒”是指高温杀青,中温漫炒,低温炒香;“三揉”,是先轻再重再轻的手法;“三烘”指的是 高温初烘,中温复烘,低温打老火。这个“低温打老火”很有意思,以前曾经是用四个焙茶笼,然后茶叶交替着在各个笼子之间窜,每个笼的火温度控制在90度,80度,70度,60度,冷热交替着这么拉火。

这个拉火工艺,是安徽地区做得非常好的,大量安徽茶都涉及到拉火的工艺,这种三炒三揉三烘是最标准的黄山毛峰制法,但是现在极少有人这么做了,太费事了,并且做出茶的颜色,会显得有些陈旧。

目前比较常见的手工制作方式,主要分为杀青和烘焙两道工序,杀青是在一个广口深底的锅中进行,常见温度为150度到130度之间,要是炒特级茶,投青叶量会少一些,争取能够炒的细致,炒透了。

原料等级越低的,它这个青叶投放量就会越多,在整个杀青过程中关键是要控制温度,先高后低,逐渐下降,炒制的手法要求翻得快,扬得高,撒得开,捞得净。

炒至叶色转暗,失去光泽时就可以出锅了,特级和一级毛峰是不经过揉捻环节的,就只在杀青适度后在锅里抓炒几下,二级以下的会有适当的手揉,黄山毛峰的烘焙是分为毛火,足火两步进行的,毛火用明炭火,足火用木炭火低温慢烘,以透茶香。

从外形来看,干茶稍微有点卷曲,状似雀舌兰花草,绿中泛黄,银毫显露,我们经常讲黄山毛峰是色如象牙,鱼叶金黄。

这里面提到了鱼叶,很多人不知道,茶树的叶片实际上是分为鳞片,鱼叶和真叶这么三类的。

鳞片是越冬叶,它是幼叶的一种变态,外面有绒毛和蜡质,可以降低芽内的蒸腾作用,保护幼芽生长,不受冻害和病虫侵袭,呈现一种瓦片的状态,就像覆盖房上那个瓦一样的,随着茶叶的展开,它很快就脱落,没有叶柄,直接长在这个净梗上,所以一般成品茶中我们看不到的。

鱼叶它属于胎叶,是发育不完全的真叶。叶柄宽而扁平,侧面隐约不明显,叶边缘或者有锯齿,或者是在叶子的前端有一些,后面没有。普遍的叶间都是圆盾的形态,具有鳞片和真叶之间的中间性状,一般每个新稍的基部会有一片儿或者是两片三片,那还有一些是没有鱼叶的。

这个真叶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茶,我们品饮的茶主要是用的真叶,有的叶片它很平整,有的就隆起,就像人那个肋骨似的。

一般高山茶或者树种优良,肥料充分的他出现这种情况,如果我们看一款干茶,发现它隆起的叶片,那这基本上说明叶肉生长的旺盛,是优良的品种特征之一,芽和叶背,都是有绒毛的,绒毛多少和品种季节有关,比如像福鼎大白这个树种,它在展叶从一芽3叶的时候还是满披绒毛的,而更多的茶树品种长到一芽一叶,绒毛就会很少了。

茶树的叶片寿命通常为一年左右,长短是随着产出品种,生长季节不同,全年都有脱落的。

春夏之交的时候,这个新叶大量的落叶最多,当然有的茶树是七八月的落叶多,茶树在越冬之后,春季到来时期,随着气温上升,茶树体内会发生生物学的变化,在气温达到日平均温度10度以上的,而且连续5天,休眠的芽就会萌动生长,首先是鳞片长开,芽头露出,接着就萌发出第1片小叶子,这片小叶子在茶树栽培学上就称之为“鱼叶”。

鱼叶在行内有时候我们称之为“黄金片”。

鱼叶的特点是颜色淡绿,比正常的叶子要淡,要偏黄一点,叶子的面积比较小,像一般中小型的茶树种,叶子长不超过两厘米。那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来,黄山毛峰不同于其他的茶,它是用鱼叶,这也造成了色如象牙,鱼叶金黄是他的特征。

黄山毛峰茶的香气表现是很优雅,令人愉悦的,是一种如同兰花,豆子,和果香的融合交汇,这个香气既不张扬又不浓烈,给人感觉感受非常舒服。

其汤色普遍是嫩黄清澈明亮,滋味清优甜美,入口舒爽惬意,回甘清畅,叶底表现为黄绿有活力,均亮成朵。

品饮高档正宗的黄山毛峰茶,会发现它的茶汤即便有些凉了,仍然会有余香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冷香,常说的安徽茶,普遍是微香冷韵,在这款茶上表现得很杰出,很代表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