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眼就立夏了,与茶农们一起走过一个茶季,收获破丰。每当谈起信阳毛尖,总是不可避免的提到,“外地茶”和“小混淡”。说到这里,内心总是有些煎熬,安慰他们说:没关系,假的真不了。他们靠此营生,这种轻描淡写的场面话,哪里说得出口。
前几日有幸结识了一位老师,本身是茶农家的孩子,对信阳毛尖爱得深沉。无论是对茶的本身还是对市场,都有独到见解,智慧显现在眉头,宽厚藏在眼角,谈起毛尖时眼中有光,对茶满怀敬畏之心,我想这才是茶人的模样。
当时,老师泡的也是小芽茶。汤色明亮,入口柔和,纯手工炒制的香气更是绵长。我们说起茶农在面对市场时吗,毫无话语权的无力感。他们辛勤劳作,然而在他们的心中,茶叶却只是换得温饱的农产品,孩子要上学,老人怕生病,对他们来说。
茶文化是什么?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,挣到钱攒在手里才有幸福感。
商人重利,主导市场。假茶泛滥,劣币逐良,这并不是毛尖独有的情况。
放眼望去,那些名气走遍五湖四海的名茶,西湖龙井、铁观音等等,哪一个不是这般情况?
曾经和一位茶商在聊天的时候,他说了这样一句话“如果毛尖没有了小芽茶,那么毫无特色。放眼那么多的绿茶名茶,人家为什么要选毛尖?”
听完这话,当时我就被震住了,有些不敢相信,咱们的毛尖除了芽头有些观赏性,送礼有点面子之外,一无是处吗?这竟然是咱们信阳本地茶商说出的话,竟然连我们自己都认为毛尖毫无特色,比不上其它的茶吗?
茶各有风骨,何必比个上下高低?适合的便是最好的,说毛尖不如别的茶云云,这点绝不苟同。
为了生存迎合市场无可厚非,但是如果为此而丢掉了底线,否定了自我。失去了做好茶叶的那颗匠心,这才是信阳毛尖的悲哀之处。
市场再乱,也不是不学习,不改进的理由,甚至正是因为如此。我们才需要做得更好,做出真正的好茶。
什么样的茶才称之为好茶?大概是来了客人,无论远近,他懂与不懂,都能坦然说道,我家茶叶不错,泡一杯给您尝尝。这份对自己手艺的自信。
所有的话,都在这一杯茶里,客人品得满口芬芳,他自然就什么都懂了。无需再让人看芽有多小,颜色有多绿,而是让大家尝尝,我们用心做出来的。
真正的信阳毛尖的味道,生活实苦,但我们要足够相信,好茶应是用来品鉴的,不该成为俗媚的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