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恩施玉露茶,它产自湖北省恩施市南部的芭蕉乡及东郊五峰山一带,这里有些相对封闭,与世隔绝,主要生活着汉族,土家族,苗族,侗族,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。
茶产地都属于黄壤型青色沙子土壤,土层深厚肥沃,生态环境十分良好,尤其重要的是这里的土壤富含硒元素,被称为“硒都”,因此恩施玉露茶是一款典型代表的富硒茶。
恩施玉露它还是蒸青绿茶代表。
我们们知道唐宋时期的茶主要是蒸青工艺,一直到清初仍然有很多地区生产蒸青茶。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,因为日本蒸青绿茶的需求量很大,国内的好多地区,像浙江,湖北,包括云南的临沧地区都曾经生产过蒸青茶,主要是为出口日本,但之后逐渐就越来越少了,到今天可能就只剩下恩施玉露这一个蒸青绿茶的代表,一个独苗了。
以前湖北还出产一个“仙人掌茶”,也是蒸青的,现在市场基本见不到了。
关于恩施玉露的工艺传承,很多人讲是来自于唐宋时期的蒸茶法,这个是不严谨的,因为唐宋时期蒸茶用的工具,包括时间,温度设定,还有做出茶的形状,都跟恩施玉露是不同的。
如果单说源自于唐宋时期,这个没有问题,甚至可以说得再早一些,因为恩施地方的制茶历史,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,蒸的工艺也是更早时期就有的,唐代恩施市地区,出一种"施南方茶"有这方面记载,所以这里产茶历史很早很早。
清康熙19年,也就是公元1680年,芭蕉乡黄岭西村这儿,搬来一户江西的制茶世家,他们在这做茶的时候,偶然一次意外做出了蒸青工艺的绿茶,以前可能更多是做炒青茶的,但是这一次鬼使神差就弄出了干茶外表翠绿油润,毫白如玉的这么一款茶,定名为“玉绿茶'’。
以至发展到1936年,湖北省民生公司的一个管茶官杨润之先生,在原有玉绿茶的加工工艺基础上做了修改调整,并且把整个工艺流程都固定下来,之前可能有一个“托毫”环节被取消了,新做出的茶含光带绿更加的好看,品质也得到了提高,就重新更名为“玉露茶”,由此恩施玉露茶就算是正式登场了。
到1965年恩施玉露获得了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称号,之后的一段时间逐渐消沉,在1991年又复兴出来,目前是湖北省的十大名茶之首。
用来加工制作恩施玉露茶最地道最标准的树种,是当地的群体种,叫“台子茶”,多是跟杂草灌木散乱的生长在一起的,长得有几米高,叶色深绿柔软,但是做出的成品茶冲泡完之后,叶底会显得有点黄绿色。而近些年引进的这些新品种,比如龙井43,浙农117,福鼎大白,它们的叶子的颜色就显得绿意更浓更重。
每年的采制时间大约是在清明左右开采,一直到谷雨前结束。
传统的恩施玉露加工工艺步骤是分为摊青,蒸青,筛干水汽,铲头毛火,铲二毛火,揉捻,整型上光,挑选这么几道工序。其中最重要关键的是整型上光的步骤,它又分为悬手搓,双手持的茶团在空中向一个方向转动滚动着搓形,接下来是在台面上进行依托搓,分为搂,搓,端,扎几个手法,整个搓团做型需要一个多小时。
好的是玉露茶,外形应该表现为条索紧圆光滑,色泽苍翠绿润,毫白如玉,形如松针,带着风骨,瘦硬秀美的感觉。香气表现,越是顶级的越清鲜芬芳,是那种淡雅清鲜的感觉,稍微差一点的,大众一些的,往往是板栗香更明显。汤色表现为嫩绿明亮,鲜润滋味儿多为纯爽,甜度好,沁人心脾,叶底是色绿如玉,匀整光滑。
近些年恩施玉露的生产,在不改变蒸青和真型这两大特色的基础上,已经逐渐的开始向机器制茶的方式发展了。国内很多地区的绿茶大厂,尤其一些跟国际接轨的大厂,经常会在炒杀青之前先用蒸汽的方式走一遍,一达到到固化叶绿素的目的,最终做出的成品茶,色绿,汤绿,叶底也显得鲜绿,非常接近于恩施玉露的这种方式,只是他们很少公布,秘而不宣。
综合来看,因为蒸青工艺对叶绿素破坏较少,使得这款茶的干茶颜色,汤色叶底色都分外的绿意盎然,新嫩鲜活,明显超过其他工艺做的绿茶……
#恩施玉露#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您点赞收藏和转发,欢迎关注。